,似乎也都悄然实现了无人驾驶的蜕变。司机“两手一摊”,车子便能自动朝着目的地驶去。
100多年来,新技术不断将汽车全副武装,而方向盘一直掌控在司机手中。如今,变革正在发生:将方向盘移交给机器。
2024年被行业称为智能网联汽车商用的“元年”。在奉贤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简称示范区),将汽车方向盘移交给机器的时间表正不断提速。
早上八点,在临港南桥科技绿洲园区,一辆辆无人驾驶出租(Robotaxi)驶出停车场。主驾虽有司机,但更多扮演安全员的角色。有出行需求的乘客在小程序上下单后,即可免费搭乘无人驾驶出租前往目的地。
近期,在示范区内的商场、金海湖景区、医院、大型居住社区、产业园区和BRT站点周边 ,5台智能驾驶小巴也已布局。 小巴共开行近10条无人驾驶线路,覆盖从社区到园区、轨交站点“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
记者了解到,这些无人驾驶出租和小巴均拥有L4级无人驾驶技术,能够自主驾驶。车辆搭载的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视觉相机等,组成了车辆的“眼睛”,既能确保车辆前方超过200米范围内的环境感知,也能360度无死角捕捉道路上的动静,遇到障碍物或紧急状况,系统会迅速做出一定的反应,确保安全。
智能驾驶小巴设置了不同线路,打通从社区到园区、轨交站点“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沈思怡 摄
除严格意义上的交通工具,在临港南桥科技城和金海湖上海之鱼景区,也穿梭着一群名为“小白”“小黄”的智能物流配送、零售车,或运输快递,或零售物品。特殊情况下,还能进行远程控制。
在快递驿站,一台智能配送车 可每天配送1000至1500票快递,省去 快递小哥在路上的时间。在景区人流密集区域,配送车也能通过感应到周边的人流情况,自主移动到人多的地方“卖货”,让公园里的零售服务更贴心。
上海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殷承良和记者说,今年以来,奉贤区以智能驾驶全出行链创新示范区(简称示范区)建设为主线,打造了BRT车路协同无人驾驶、超大规模地下空间自主泊车等示范场景,力争实现国内首个致力于打通日常出行“最后一公里”的“智慧全出行链”无人驾驶开放测试区。
如今,在奉贤无人驾驶开放测试区内,来自不同智能网联汽车企业所研发生产的智能驾驶BRT、巴士、出租车、自动代客泊车系统(AVP)、物流配送车、商品售卖车、清扫车等也都已在此全面应用测试。
据悉,截至目前,示范区累计开展测试里程超24万公里,发放134张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牌照,测试及监管55辆无人驾驶装备。“随着AI技术的迅速发展,无人驾驶的应用测试正在更广范围展开。”
殷承良和记者说,这些智能驾驶测试与应用场景的营造,不仅尝试解决市民短途出行接驳、即时购物、快递物流等难点问题,提升市民的生活便利性和城市服务功能,更关键的是要以场景创新为牵引,吸引更多智能网联行业选择奉贤进行技术的落地与测试,推动奉贤打造“未来空间”智能网联产业集群。
一台在奉贤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里来测试的AVP(即搭载了自动代客泊车系统技术)。沈思怡 摄
当前,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沿着三条主要的发展路线快速演进,即单车智能、车云协同以及车路云一体化。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行业内发展较为成熟的单车智能的模式虽已实现基本的纵横向控制,仍存在难以升级和仅依赖单车感知的局限性。
比如,记者乘坐智能驾驶巴士体验时发现, 尽管车辆能在无司机操作的情况下独立行驶,但遇到行人违规穿行、后车突然借道超车时,反应相对较慢,乘客可以感觉到明显的急刹感。
而且,由于智能驾驶汽车行驶速度严格依照算法规定,在一些情况下也会因为“太乖了”“不敢主动变道”而导致车速过慢,影响周围交通的整体通行效率。
也有车辆安全员坦言,智能驾驶汽车要完成脱离“人”,并不是特别容易。比如,现在市面上较多的智能驾驶车辆采用雷达、摄像头等单车智能技术感知旁边的环境、作出智能化决策。但在实测中,逢雨雪天气、强光照射和通讯信号较差的环境中,系统有时会失灵,“当车‘看不清’红绿灯时就会急刹,此时就需要人员介入。”
殷承良说,不管何种无人驾驶装备,都在通过测试找到目前存在的“不足”,然后通过不断“训练”提升“能力”。
Copyright © 爱游戏官网下载APP-爱游戏体育登录 鲁ICP备18039712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