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案例

GuanHang &Machinery

米兰体育平台:【热点追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近期要事概览(2025101-1031)

日期: 2025-11-26 17:55:24 来源: 米兰体育平台 阅读: 1

米兰体育网站:

  我国在区域发展上形成了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等国家战略为引领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国家战略联南接北、承东启西,构建起了优势互补高水平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

  城市与区域实验室(CCRL)持续关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区域的最新发展动向,努力做好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的研究者、组织者和传播者。本期【热点追踪】着重关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情况,现整理推出成渝地区最新发展动态。

  10月21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统计专项组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通报了五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成果以及川渝统计科研合作情况。

  “双圈”经济总量由2019年不足6.4万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8.7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由6.3%上升至6.5%,占西部地区比重达30.3%;年均增长5.4%,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区域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全国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川渝两省市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重庆市委“一号工程”、四川现代化建设总牵引,紧密结合两地实际,扎实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

  2020—2024年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两个万亿元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两个新万元台阶。从财政实力看,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5632.1亿元,比2019年增加1455.7亿元,年均增长6.2%;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11864.9亿元,比2019年增加2337.0亿元,年均增长4.5%。从产业基础看,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第一产业增加值突破6000亿元、达到6202.2亿元,年均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突破3万亿元、达到31248.0亿元,年均增长5.2%;第三产业增加值49742.8亿元,年均增长6.0%。从要素支撑看,人口集聚效应明显,2024年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非流动人口规模达到9853.5万人,比2019年末增加43.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提高至7%;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增强,2024年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7.5万亿元,年均增长9.6%,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6.7万亿元,年均增长12.6%;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增强,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建成投用,千亿方天然气生产基地加快建设,2024年川渝两地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达到6202.8亿千瓦时,是2019年的1.4倍,规模以上天然气产量达到830.2亿立方米,是2019年的1.5倍。

  川渝两省市突出双核引领、强化双圈互动、促进两翼协同,统筹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以大带小、以点带面、以城带乡的协同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

  双核引领作用凸显,2024年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经济总量分别突破2.9万亿元、2.6万亿元,分别是2019年的1.4倍、1.3倍,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的比重分别超过34%、30%。同时,区域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成渝中部地区加快崛起,2024年成渝中部地区经济总量达到13963.2亿元,是2019年的1.4倍;推动渝东北川东北一体化发展、川南渝西融合发展,川渝高竹新区、万达开等10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加快建设;支持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涉藏州县、大小凉山等规划区外别的地方积极“融圈入群”,带动全域协同发展。此外,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城镇化水准不断提升,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09%,比2019年提高4.3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87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24%,比2019年提高2.5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52个百分点。城市规模持续扩张,2024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超2000亿元的市(州)有9个、较2019年增加2个,地区生产总值超500亿元的县(市、区)达36个、较2019年增加18个;重庆地区生产总值超500亿元的区(县)达26个、较2019年增加8个。

  川渝两省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强协同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加快建设。

  科技创新方面,研发投入持续增强,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研发经费支出达2065.5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49%,比2019年提高0.47个百分点。高水平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从2019年的7个增至2024年的10个,川渝两省市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4万台(套)。创新主体加快培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突破2.5万家。创新成果丰硕,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2.8万件,是2019年的2.6倍;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3500亿元,是2019年的2.6倍。

  产业创新方面,川渝两地共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等4大万亿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成我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增加值达24230.1亿元、是2019年的1.4倍,年均增长5.8%。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达15.4%、9.1%。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加快培育,成功创建荣昌猪、三峡柑橘、长江上游榨菜等国家级农业产业集群,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粮食总产量达到3811.6万吨。

  经济中心建设方面,巴蜀特色国际消费目的地加快建设,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万亿元,年均增长5.8%,增速比全国高2.3个百分点。其中,网上零售等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竞相发展,限额以上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年均两位数增长。

  川渝两省市聚力改革突破、开放赋能,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提升内联外通水平、建设内陆开放综合枢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新活力加速释放。

  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大力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全面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双城经济圈跨区域协作18条经验、川渝市场一体化17条经验获国家宣传推广,两地营商环境便利度均居西部城市前列。

  内联外通水平加快提升。对内全国交通“第四极”加快建设,成渝中线、成达万等高铁提速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加快打造,长江上游航运枢纽协同共建,2024年川渝两地铁路运营总里程超9700公里、高铁总里程超3300公里,5年间川渝间铁路往来货运量累计超过7700万吨。对外开放大通道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全球126个国家(地区)的548个港口,中欧班列(成渝)覆盖欧亚120余个城市节点,累计开行超过3.6万列。此外,两地加快打造高水平高能级开放平台,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加快建设,12个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西博会、西洽会等展会国际影响力不断的提高。

  外向型经济加快培育,对外贸易规模扩大,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1.7万亿元,年均增长6.9%;双向投资合作加强,2020—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际使用外资额累计达到225.5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累计超过113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额累计达到327.7亿美元。

  川渝两省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力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提升,高品质生活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民生福祉持续增强。五年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增城镇就业人员累计超过700万人,2024年重庆、四川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9713元、34325元,年均分别增长6.5%、6.8%;城乡相对收入差距持续缩小,重庆、四川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分别由2019年的2.51、2.46缩小至2024年的2.24、2.22;社会保障网持续扩大,五年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增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累计超过700万人。

  公共服务一体化提质扩面。公共交通互联互通,成渝双核间实现1小时高铁直达,重庆中心城区和成都主城公共交通实现“一卡通”“一码通”,22条跨省城际公交有序运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推出355项“川渝通办”服务事项,40类高频电子证照亮证互认;在全国率先实现川渝全类别户口迁移“一站式”跨省通办,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实现无障碍转移接续;川渝935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161项医疗检查检验结果实现互认,成渝地区在全国首创实现长期护理保险评估结论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互认。

  生态共建共保共治成效明显。一方面,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两地成立全国首个河长制跨省市联合办公室,建立长江流域川渝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长江干流川渝段年均水质连续多年保持为优,跨界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加强污染跨界协同治理,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年平均浓度为33.1微克/立方米,比2019年下降10%以上。另一方面,绿色低碳发展扎实推进,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共同开展能源绿色低碳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协同行动,在全国率先开展跨省“无废城市”共建。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第二个五年新征程的开局之年。会议指出,川渝两省市将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紧扣打造“两中心两地”和党中央赋予重庆的“三中心一走廊”、赋予四川的“两高地两基地一屏障”战略定位,加快打造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重庆市经济信息委消息,为进一步深化与东盟市场的产业链协同,2025年第四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球投资推介会将于10月15日在新加坡举行。

  活动以“川渝通东盟·产业链全球”为主题,将汇聚约200位中外嘉宾,包括新加坡中国商会、亚太人工智能学会等知名商协会代表,南洋理工大学等研究机构专家,以及新加坡叶水福集团、新加坡赫比国际私人有限公司、马来西亚微启环球有限公司等150家境外企业高管,旨在搭建高效对接平台,推动川渝与东盟乃至全球的合作从“机遇”走向“落地”。

  聚焦“高效对接、实效合作”,本次活动深度匹配川渝产业优势与东盟及全球市场需求,创新采用“省市+区县”联动推介模式,为全球投资者呈现精准化合作方向。

  活动现场,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四川省经济合作局等省市部门将牵头推介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核心产业商机;重庆市北碚区、奉节县及四川省泸州市、广安市等区市县也将结合区域特色进行推介,全方位展现不同区域发展亮点;现场还将发布总投资超万亿元的“双城双百”投资项目机遇清单,并举行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为合作提供具体落点。

  近年来,在产业实力与开放势能的双重驱动下,川渝已构建起多领域领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川渝已成长为全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2024年两地汽车总产量达343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08.7万辆,全国每9辆汽车就有1辆产自川渝,超过五分之一的动力电池实现“川渝造”。

  另外,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两地支柱产业,川渝已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全球2/3的iPad、近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超1亿台智能手机都出自川渝;高端装备制造领域,2024年川渝产业规模突破1.2万亿元,重庆在轨道交通、风力发电、通机、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具有技术优势,四川在航空航天、农机装备、核电装备等领域的研发能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川渝生物医药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24年全产业规模已接近1万亿元人民币。

  川渝完备的产业体系、广阔的市场空间,与东盟在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型显示等领域的国际化优势高度契合,合作空间广阔。此次全球投资推介会的举办,既是川渝落实国家战略、深化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主动对接东盟市场、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一步,将推动多方从“机遇对接”走向“实效共赢”。

  作为全球重要的金融、贸易、航运和创新中心,新加坡是东盟的核心节点和连接世界的重要桥梁,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深化国际合作的“重要窗口”。10月15日,第四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球投资推介会在新加坡启幕,诚邀全球投资者共享双城经济圈建设红利,共绘西部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近日,随着首节钢梁顺利吊装到位,由中铁大桥局承建、局设计分公司提供设计技术服务的石沱长江大桥首节钢梁成功架设,标志着大桥全面进入结合梁施工阶段,为全线按期建成通车打下坚实基础。

  石沱长江大桥位于长江上游中堆水道内,大桥正线米,是渝万高铁项目建设关键节点及控制性工程,有结构新颖复杂、施工组织难度大等特点,大桥建成通车后,将创下四个世界第一:世界首次采用公铁合建双联塔、世界首次采用公铁同层分幅主梁,6,是世界最高双联主塔;主跨跨度608米,是世界最大公铁合建同层分幅混合梁斜拉桥。

  本次架设的钢结合梁段长9.625米,宽23.6米,高4.514米,重约550吨,相当于310辆小轿车的重量。项目部采用“数字孪生+智能监测”施工体系,在550吨钢梁吊装中部署32组高精度传感器,实时采集应力、位移等12类数据,通过5G传输与BIM模型动态联动,实现效率提升。钢梁随运输船舶抵达指定位置后,由码头吊机将钢梁吊装至滑移支架,通过纵向滑移就位并与桥面板叠合,最终由桥面架梁吊机垂直起吊至设计位置完成安装作业。

  渝万高铁建成通车后,重庆至万州的运行时间将缩短至1小时以内,极大方便沿线群众出行,对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实施,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助推“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联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0月21日,川渝低空文旅走廊试飞暨航拍四川直播活动在成都启动,拉开一系列跨景区、跨区域低空文旅验证飞行序幕。

  本次活动由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省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厅、中国民用航空西南地区管理局等指导,川观新闻与沃飞长空联合主办。活动将带来换个视角看巴蜀的新体验,从云端视角全新领略绵阳越王楼、广元剑门关、宜宾蜀南竹海、巴中光雾山、雅安碧峰峡、眉山东坡故里等独特胜景,更以“低空文旅走廊”理念,高效串联川渝两地优质文旅资源,并通过“低空+景区”“低空+酒店”“低空+驿站”等模式,创新构建“川渝空地无缝接驳”立体场景,通过不断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拓展文旅消费新格局。

  本次活动基于四川打造的国内首台大型载客eVTOL开展。四川推动低空文旅发展在研发制造、场景应用、产品供给、服务体系等方面全链条着力,助力全省低空文旅产业链集聚成势、集群发展。

  本次活动的验证飞行将通过川观新闻客户端及三方账号全程直播,活动将贯穿2026年全年。

  10月30日,2025“巴人根脉·时代新生”泛巴地区巴文化研究发展交流会在涪陵举行,会上签署了《泛巴地区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记者从会上获悉,以陕鄂川渝黔为主的泛巴地区将在考古共研、文物共展、文旅共融等方面深化合作,共同打造“巴文化走廊”,助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据了解,巴文化是指巴地自古发生发展延续至今的文化,商代后期至南北朝时期,巴人或巴族聚集于中国古代的西南及中南地区。从地理版图来看,泛巴地区东至鱼复,即现在的重庆奉节夔门一带。西至宜宾,北接汉中,南抵贵州遵义,包括了陕鄂川渝黔五省市。

  本次会议以“巴人根脉·时代新生”为主题,旨在推动巴文化从学术研究走向大众生活,从地域资源升级为国家文化名片。根据《备忘录》,包括我市涪陵、万州、渝中区以及湖北恩施、四川巴中等地在内的陕鄂川渝黔五省市相关地区将以巴文化为纽带,搭建起跨区域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传承合作机制,推进跨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为进一步讲好巴文化故事,涪陵区文化旅游委将携手重庆市川剧院、上海创奕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以巴蜀地区早期杰出女性实业家“巴清”为主题,打造川剧剧目《巴清》。“我们将通过人物服饰、舞台布景、语言艺术等方式充分反映巴文化的传统风貌,展现巴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深刻的主题思想。”涪陵区文旅委相关负责人说。

  当天,活动还发布了4条泛巴地区文化寻根路线,串联起德阳三星堆、涪陵小田溪、宜昌香炉石等泛巴地区的巴文化遗址,活态呈现了巴人的信仰起源、始祖崇拜、礼乐制度等。涪陵区与四川德阳、湖北宜昌等地签署了景区门票互免合作协议,推动泛巴地区共建“巴文化”客源大市场。

  据了解,作为巴国故都,涪陵拥有小田溪墓群、白鹤梁等巴文化遗迹。其中,小田溪墓群是目前已发现的最高等级巴文化贵族墓地,其12号墓先后出土了66件套(158件)高规格随葬品,为巴国在礼乐制度与青铜文明上的成就提供了佐证。接下来,涪陵区还将以小田溪遗址保护利用为引擎,全方面推进巴文化研究、阐释与转化工作,也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新动能。

  近日,2025年川渝农业执法协作联席活动举行,活动中,重庆市渝北区、北碚区、长寿区、四川省邻水县签订《跨区域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协作协议》(下称《协议》)。

  据介绍,川渝毗邻地区存在管辖不明确、同案不同罚、类似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执法标准不一,以及线索、案件移交移送配合不足、反馈力度不足等问题,导致执法公信力受损,且难以形成跨区域执法合力,影响川渝毗邻地区的农业执法统一性和治理效果。

  《协议》明确将聚焦流动式无证经营假冒伪劣农药、兽药、种子等农资产品的违法活动、违反动物防疫法等相关规定非法调运动物及动物产品、违反长江十年禁渔规定的非法捕捞、收购、销售渔获物3大重点执法领域、8个高频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和27种裁量情形,开展执法协作。

  《协议》对执法协查与线索移交作了明确要求。比如,管辖原则:以属地管辖为主,涉渔案件适用“谁查获、谁处理”;协查机制:主办机构发《协查函》,协办机构5个工作日内启动并反馈;线个工作日内完成移交,接收方5个工作日内反馈处理结果。

  此外,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协议》顺利推进,川渝两地将互派讲师、共享培训资料与案例库。同时在春耕、秋收、禁钓期等关键节点开展联合主题宣传,并建立跨区域案件会审机制。

  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总队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协议》旨在做到“类案同罚”,实现同类案件处罚种类与幅度基本一致,确保执法公平,为推动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提供执法保障。

  据悉,协作区域涵盖四区县的涉农乡镇、街道、高竹新区以及协商确定的毗邻区域。从即日起,《协议》有效期为5年。

 
米兰体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