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米兰体育平台:重庆国资国企改革之“力”
米兰体育公司:
全国在保业务顶级规模的担保公司在渝诞生,中国物流集团与重庆物流集团携手合作,重庆水务环境集团跃居“中国环境企业营收前50强”第一名一批标志性成果,生动书写了重庆国资国企改革的崭新篇章。重庆市委六届四次全会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关键变量,确定了“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任务。其中,国资国企改革被放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位置,成为全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战场。一年多来,重庆打响了一场直辖以来最大、最艰苦的国资国企改革攻坚战。回望这段历程,它不仅是组织架构调整、资产优化的结构性变革,更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系统重塑,彰显了敢闯敢试、勇于担当的改革精神。持续的攻坚,让重庆国资国企逐步积厚成势,迈上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跑道。今年上半年,市属重点国企总利润同口径增长10%,累计盘活资产账面值627.7亿元,完成市级重点项目投资747.89亿元,重组整合后的15家市属重点国企总利润同口径增长37.8%。当前,重庆国资国企改革已进入攻坚吃劲的重要阶段。9月9日召开的全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工作推进会强调,全方面提升国资国企创新力、控制力、竞争力,为全市“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顺利开局作出更大国企贡献。发展无止境,改革不停步。重庆国资国企正以系统重塑实现凤凰涅槃,把改革势能不断转化为发展动能,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注入强劲动力。
2025年9月8日,成渝高速氢走廊暨氢能产业“四企”(国企、央企、民企、外企)联动推进大会在重庆举行,40项合作机会清单发布,投资总额超过80亿元。从成渝高速氢走廊首座加氢站投运、首批氢能物流车鸣笛发车,到“四企”联动氢能产业联盟成立,一系列重磅举措,宣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入新阶段。在这场新兴赛道的竞逐中,重庆国资国企始终是关键推动力。大会现场,重庆高速集团发布《成渝高速“氢电”走廊协同发展行动方案》,重庆化医集团发布制氢能力提升计划,重庆机电集团发布加氢、储氢高端制造装备这些新动作,不仅是企业层面的经营布局,更是国企主动把发展坐标对准“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主导力量。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承载着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等国家战略,这决定了重庆国资国企既要做强自身竞争力,更要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上展现更大作为。正因如此,重塑国资布局体系、增强国企服务中心大局的能力,成为这场改革的鲜明特征。通过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市场化转型,重庆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民生保障等六大重点发展领域,实施了五批次19组战略性重组。截至2025年6月底,五批次19组集团层面完成重组,市属重点国企数量由51家整合为33家,全级次法人由2024年初的2260户压减至679户。重组整合与“瘦身健体”并进,重庆国资国企布局更加合理,功能定位更突出。与此同时,重庆还围绕“国之大者”和“发展所需”,在功能定位上实施精准改革:出台《关于市属国有企业重塑功能定位、聚焦主责主业、打造精干高效总部、加强子企业管控、建立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指标体系的实施建议(试行)》等文件,明确将33家市属重点国企按产业高质量发展、功能保障、金融服务、文化产业、投资运营五大功能类型进行划分,国企的发展赛道更加明晰,使命职责更加聚焦。一批具体案例,为这场深刻的改革提供了有力注脚。重庆发展投资有限公司通过战略性重组以及专业化整合,将主责主业拓展为基础设施投融资、能源投资运营和国有资产管理运营,在铁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关键保障作用。拥有5家5A级物流公司和果园港、万州港、珞璜港等14个现代化港区,运营重庆“四向”国际物流通道重组后的重庆物流集团成为开放通道建设的“主力军”。重庆三峡担保集团吸收合并兴农担保、进出口担保两大国资担保企业后,成为全国在保业务顶级规模的担保公司。通过整合,重庆三峡担保集团进一步重塑功能,其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在保规模均突破千亿元。事实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不只是规模上的“瘦身健体”,更是功能上的“强筋壮骨”。重庆的国企正从传统的区域型企业,转型为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的“排头兵”,以更强的竞争力书写改革发展新答卷。
9月5日至8日,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举办期间,来自庆铃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的氢动力重型卡车成为展会焦点。氢能是一种绿色高效的清洁能源,对于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作为重庆本土国有企业,庆铃集团敏锐捕捉到这一发展机遇,将氢能产业列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突破口携手德国博世集团组建400人规模的开发团队,集中力量攻克自加湿、低温冷启动等多项关键氢能技术,相关核心指标提前5年达到国家2030年技术路线图目标。在极端环境测试中,庆铃氢动力重型卡车的性能得到充分验证。今年2月,该车型在新疆挑战2300米高海拔、零下43℃极寒及241公里长上坡的复杂环境,历时13小时成功完成900公里穿越,成为国内唯一征服天山的氢动力重型卡车。一个月后,在西部陆海新通道“氢走廊”贯通测试中,该车型以49.6吨载重完成往返2600公里运输,吨公里氢耗仅1.9克,刷新行业极限。“我们已掌握氢燃料汽车领域12个方面的核心技术,获得108项专利,推出的四大系列整车具备氢耗低、寿命长、安全可靠、集中控制、超级热管理五大一马当先的优势。”庆铃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罗宇光称。从庆铃集团的探索显而易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国企实现高水平发展的关键路径。因此,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中,重塑科学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巩固国企的创新主体地位,是最重要的一环。无论是支持国有科技型企业运用股权期权、项目收益分红、岗位分红等方式,加大对科研骨干人员的中长期激励,还是发挥渝富集团、重庆科学技术创新投资集团、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三大平台的关键作用,推动科研成果加速转化,抑或是开展“四链”深层次地融合市属国企先行试点行动,都旨在提升国资国企的创新驱动能力。因此,除庆铃集团外,重庆其他国企也纷纷结合自己产业优势,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积极探索。重庆水务集团积极地推进智慧水务建设,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全流程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精准管理。重庆机电集团构建“集团研究院(科创分公司)产业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三级金字塔式创新体系,其下属的重庆水泵厂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数年技术攻关,成功解决高温、强辐照条件下材料、腐蚀、流体激振等关键难题,研制出国内首台第四代核电铅铋堆主泵样机。在今年8月发布的“2024年度重庆市科技奖获奖名单”中,市属国企共有22项科技成果获奖,涵盖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保等多个关键领域。这些科技成果,不仅标注着国企在重大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也折射出它们紧紧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416”科学技术创新布局的坚定步伐。
今年上半年,重庆市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绩亮眼:实现盈利收入34.71亿元、同比增长11.58%,总利润1.04亿元、同比增长346.02%。这是改革重组带来的质效跃升。重组前,原市农投集团和重庆粮食集团旗下子公司多以原料供给型、初级加工型为主,产业链条短,产品形式较为单一,附加值不高,竞争力普遍偏弱。重组后,新的市农投集团不断的提高产业链集中度、供应链协同性,推动生物育种、种植养殖、产品加工、贸易流通、终端销售、物流配送等全领域布局优化,对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掌控和调节能力显著地增强。无独有偶,重庆新华出版集团通过“内部资源集约+外部资源引入”的发展模式,重组内部出版资质与发行网络,推动产业链一体化运作,正从内容供应商转变为知识服务商。整合重组后的重庆文化旅游集团,则集聚景区、酒店、游轮、旅行社、文旅服务、智慧旅游、演艺文创等业务板块,形成“全资源、全要素、全产业链”的一体化布局,在一直在变化的市场中展现出更强的统筹调控和资源整合能力,逐步提升了对重庆文旅产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不仅体现在企业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掌控力和话语权,对全球产业高质量发展趋势和技术突破的把控能力和引领能力,也体现在监管层面对国有资产的科学管理。只有双向发力,国资国企改革才能真正见效。在监督管理层面,重庆不断重塑风险防控和监督管理体系,并创新推出“国资智管”系统,让1901户市级和区县国企实现穿透式、精准化管理。在风险防控方面,“国资智管”系统通过银企直联,实现企业账户数据“T+1”自动上传,梳理国资国企资金、债务、决策等核心监管指标60余项,建立“大额对私支付”“疑似重复支付”等8个资金风险预警模型,形成对融资、债券、担保等企业债务的全生命周期监管,实现对企业资金链风险事件100%实时监测。围绕全市“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任务,“国资智管”系统依托智能推演模型对止损治亏、资产盘活等任务进行实时监测,与财政、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形成多跨协同,对进度落后公司进行智能预警调度。通过这一些探索,重庆实现了国有资产“管得住、盘得活、用得高效”。这种由企业端到监管端的双重提升,不仅为重庆国资国企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全市经济高水平发展夯实了根基。